SERVICE CONCEPT
服务理念
提倡服务的全程化和全员化,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,通过专业化的售前服务,与客户一体的售中服务,帮助客户排除故障及解决问题的售后服务等全程服务体系,确保服务过程的完美质量,提高企业的竞争力。公司有专职的客户服务部,另五大职能部门配合客服部,其中包括信息部、订单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不同的问题;客户服务部还具备专业的知识库和专业技术人员,可及时回答客户的问题;
全力构造“直接反馈、同步响应、系统联动”的客户服务系统,各一线人员及时将客户的问题即时传输给公司相关部门,各部门同时启动支持解决程序,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第一时间制定整体解决方案,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。
目前,公司在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均配备了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,对所有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售后联保服务,让各地用户放心地享受到后期服务,保证将客户意见、故障报修等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反馈到公司客户服务部。
SERVICE SYSTEM
服务系统
提倡服务的全程化和全员化,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,通过专业化的售前服务,与客户一体的售中服务,帮助客户排除故障及解决问题的售后服务等全程服务体系,确保服务过程的完美质量,提高企业的竞争力。公司有专职的客户服务部,另五大职能部门配合客服部,其中包括信息部、订单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不同的问题;客户服务部还具备专业的知识库和专业技术人员,可及时回答客户的问题;
全力构造“直接反馈、同步响应、系统联动”的客户服务系统,各一线人员及时将客户的问题即时传输给公司相关部门,各部门同时启动支持解决程序,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第一时间制定整体解决方案,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。
目前,公司在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均配备了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,对所有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售后联保服务,让各地用户放心地享受到后期服务,保证将客户意见、故障报修等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反馈到公司客户服务部。
从“一把泥刀走天下”,到“马鞍山建造”响四方;
从深耕本土“修内功”,到携手央企“走出去”;
从长江边上小渔村,到高楼林立、路网密布的“现代城”……
建筑业,一直是安徽马鞍山的支柱产业、富民产业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今年1至9月,马鞍山市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完成542.59亿元,同比增长26%,建筑业体量不断壮大。
马鞍山市秀山新区(资料图片)
九鼎重器,百炼乃成。“建筑大市”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“建筑强市”的建设亦不会一蹴而就。
在全球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下,推动马鞍山建筑业做强做优,让“钢筋丛林”得以绿色生长,马鞍山挺起了“硬脊梁”。
一江两岸满目新
向北,跨银塘河支架梁施工马不停蹄;向南,跨印王路桥梁进入关键施工期……俯瞰宁马城际铁路施工现场,机械设备长臂挥舞,钢筋水泥堆叠交织,如一条长龙蜿蜒于马鞍山城市之中。
宁马铁路当涂段施工现场(储灿林 摄影)
快速发展中的马鞍山,基础工程建设是最直接的表达。建市67载,从昔日偏江一隅的小渔村,到如今拥江发展的“白菜心”,马鞍山已然呈现出“一江两岸满目新”的城市面貌。
看地标——
十六层大楼、金鹰天地广场、十七冶技术中心大厦……湖南路旁林立的高楼,尽显各自风华;
万达广场、星悦广场、金色新天地、马鞍山市博物馆、马鞍山市体育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和场馆中心,点燃城市活力;
采石矶、薛家洼、凹山湖、长江不夜城等文旅打卡地频频刷爆“朋友圈”;
雨山湖、东湖、秀山湖等公园为城市增添缤纷色彩,一个个匠心独具的经典之作,成为马鞍山的一张张城市名片。
马鞍山市体育中心。(唐焱 摄影)
看基建——
马鞍山长江大桥、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气贯长虹,马鞍山东站、综合客运中心枢纽崛起城东;
巢马城际铁路、宁马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快马加鞭,九华东路、冯桥路、嘉陵江路等城市路网不断延展……
一座座建筑、一条条道路,整合起一个个复杂交错的地理单元,拉近了城与城、城与乡之间的距离。
马鞍山长江大桥和施工中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。(童祖鸣 摄影)
看民生——
近三年来,上湖地块、超山花园等一个个安置房小区拔地而起,近2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,圆了安居梦;
257个老旧小区相继实施改造,实现了由基础型向提升型、完善型的跨越;
320个住宅小区、1150公里雨污水管网、57条水体综合治理和7个易涝点改造先后完成,中心城区水环境焕然一新;
改造菜市场、建设城市驿站和养老服务中心……城市配套的焕新升级,营造出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空间。
马鞍山市慈湖河。(储灿林)
建筑,是城市生活的空间载体,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。
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,马鞍山市建筑业也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,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、出行、教育、医疗等条件。
百舸争流千帆竞
上个世纪末,在全国建筑劳务基地县——和县,成千上万名建筑工人背起行囊,奔赴全国各地,其中,在北京从事建筑劳务的人员就超过4万人。
国家大剧院、国际金融中心、首都新机场航站楼等北京地标建筑里,都饱含着和县建筑人的辛勤汗水。
随后数年,由散兵游勇式的四处“觅食”,到共同协作经营的抱团发展,和县建筑大军遍布全国、走出国门,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支建筑“劲旅”。
2019年,马鞍山市和县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“中国建筑之乡”的荣誉称号。
和县县城(秦祖泉 摄影)
时至今日,纵观马鞍山,建筑大军队伍日益庞大,相关企业发展高歌猛进,其中,中国十七冶集团则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。
拥有建筑、冶炼、公路工程三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冶金、房屋、公路行业、市政道路、桥梁专业五项甲级设计资质等多项资质,十七冶2023年1-9月实现营收突破400亿元,其中在马营收82.49亿元。
从“一转一拆一分”到果断化解冶金产能,打造“炼钢精炼国家队”;从激活低效无效资源到聚焦主责主业,工程主业板块力量不断增强;从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到做实做强“基本盘”,区域布局更趋合理……十七冶2014年以来的改革创新,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。
十七冶技术中心(孙嘉义 摄影)
与此同时,坚持“一体两翼、东扩南进,国内海外、协调发展”,重点向全国GDP前十强省市进军;大力推行BIM技术和智慧工地,强力推行“样板引路”和标准化工地建设,广泛推广绿色施工……十七冶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。
作为驻马央企,十七冶持续深化与当地企业合作,与马鞍山280余家分包商、近130家供应商精诚合作、互相促进,与林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携手冲击省内高端市场。
十七冶参与承建的科威特大学城石油学院等项目
行业龙头的带动,激活了马鞍山建筑业发展的一池春水。
马鞍山本地企业正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依据质量和科技兴业,不断增强资质、人才、技术等实力,开拓外埠市场,承建的项目遍布安徽、河南、江苏等地。
驻马鞍山实力央企中铁(上海)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宁马城际铁路、博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,意欲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环境综合整治、城市更新等领域与马鞍山展开深度合作……
建设中的宁马城际(储灿林 摄影)
看当下,马鞍山建筑业“百花齐放”,建筑企业“百舸竞流”。
截至2023年9月底,马鞍山市共有1419家建筑施工企业,其中特级资质企业2家,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38家,一级专业承包企业107家,全市建筑业“规上”入库企业361家,较去年同期增加72家。
政企同心产业兴
建筑企业“百花齐放”,建筑产业“笑傲江湖”,得益于马鞍山市终将建筑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,为建筑企业持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在日前召开的“采石会客厅”(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专场)中,马鞍山市住建局、市公管局亮出建筑行业相关政策、明年相关建设项目初步安排、建筑行业招投标政策,释放出满满诚意。
34家建筑企业则拿出图文并茂的PPT,将各自企业的基本情况、主营业务、自身优势、市场布局和盘托出,合作意向强烈。
马鞍山城市航拍(资料图片)
当前,建筑业产业链比较长、带动性强,是马鞍山市重要的支柱产业,这点毋庸置疑,但产业规模不够大、龙头企业不够多、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不畅,短板依然明显。
“通过政府‘搭台’,让马鞍山市的相关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央企‘零距离’接触、互相加深了解,以畅通供需信息渠道,共寻合作空间,实现共赢发展,意义重大。”
作为马鞍山老牌市政施工企业,马鞍山市市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圣传保表示,近年来,公司一直在立足于本地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,积极响应政府“走出去”的号召,采用参与外埠市场招投标方式、以央企联合体或以项目分包的方式,承建外埠市场工程,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马鞍山城市航拍(唐焱)
在“全省建筑业十强区”花山区,绿色建筑产业联盟于今年5月成立,旨在通过加强政企对话和企业之间的面对面交流,实现资源、信息和人才共享,推动区内建筑业及上下游优秀企业抱团发展,共同打造本土建筑企业特色品牌。
抱团发展,方能共赢。
职能部门主动回应解决企业诉求,创优营商环境,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,增强合作意识,创新央地合作方式;本地建筑企业主动融入央企产业链、生态圈,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,不断做精做优做强;在马各大央企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,加大产业、项目等在马投资布局力度……
推动马鞍山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,政府、本地企业、实力央企等各方力量缺一不可。
马鞍山慈湖高新区(资料图)
一砖一瓦弹奏绚丽音符,一刀一铲书写建筑辉煌。
回首过往,光荣被写在了历史深处。展望未来,站在新的历史关口,以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为方向,以强政策、优服务为引擎,以求创新、谋合作为路径,马鞍山正向着“建筑强市”大步迈进。
来源:马鞍山日报